close

  最近,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稱,中國對文物破壞最嚴重的時期不是“文革”,而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持續到現在都沒結束。這並不永慶房屋是一家之語,另據最近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這些年,中國文物保護情況非常糟糕。
  聽到“比文革還嚴重”的論斷,真是心頭一凜,格外震驚。要知吳哥窟道,文革那十年裡,太多歷史文化被踐踏成一片廢墟。文革過去30多年了,中國文明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按理說,我們應該更加懂得珍惜那些文化記憶,保護那些文化符號。沒想到,近20年來文物破壞程度比文革期間還嚴重。
  這段時期恰是中國城鎮化大規模擴張的階段: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對陳舊建築進行大規模拆除。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整合負債“千城一面”,太多城市失去靈氣,太多樓宇缺乏靈魂。這種尷尬與醜陋,正是因為失去對歷史文化的記憶,丟掉了各自獨特的人文風貌。而這背後的代價,就是大肆損毀文物古跡。
  不怕城鎮化,就怕沒有文化的城鎮化。比如,最近不少人在懷念濟南老火車站,有著日耳曼風格的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被德國《遠東旅行》列為最值得室內裝潢一看的第一站,成為濟南的標誌性建築。然而,這個標誌性建築卻在1992年被拆除。如今,當地政府後悔了,又想投資15億元將之重修。
  問題是,重修的建築,並不是真文物,只是假古董,很難再拾起人們內心的文化記憶。這些年,在城市化進程中,“建新比保舊重要”已經成為一種固化思維。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在政績意識驅動下,不少地方政府紛紛拿文物古跡開刀,意圖為城鎮化讓路。遭到民意炮轟時,就拿出重建的東西來糊弄,關鍵字排名甚至扛著“保護性拆除”的旗號,與民意做“躲貓貓”的游戲。這種手法,就是典型的沒文化,根本無法找回被推土機鏟去的文化價值。
  現在,很多地方文物古跡仍面臨拆毀危機。更可怕的是,不少論調都在替開發商說話,為權力政績代言。同時,現行的《文物保護法》存有不完善之處,對文物的界定認證存在滯後性,在執法保護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制度執行,特別是一些地方文物單位勢力單薄,文物部門行政級別太低,根本無法攔下那些伸向文物之手,也無法擋阻開發商拆除古跡的鐵蹄,只能眼睜睜看著具有紀念價值的歷史遺跡銷毀在權力與資本的利益熔爐中。
  文物是一種歷史記憶,是一種價值符號,寄予著一代代人的歷史情懷和公共情感。如果這些文明的元素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變成了僵硬冰冷的鋼筋混凝土,那隻能是城鎮化的悲哀,是文明的恥辱,是發展的泡沫幻象。城市建得再繁華,樓宇蓋得再高大,如果以犧牲歷史文化為代價,一時輝煌過後必將留下千古的遺憾。總之,不能讓城鎮化成為文物的災難,政府和全社會都應當重視起來,保護我們的文物古跡不被權力和資本吞噬。
  (單士兵,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b50obgu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